春天采桑莫伤树!—-说说我所了解的中国蚕桑文化

c326141633

桑蚕,俗称蚕宝宝。江南一带的很多孩子从小都有养蚕宝宝的经历。我的孩子也不例外。在我看来人类饲养桑蚕是极符合大自然的良性循环的。桑蚕是寡食性昆虫,顾名思义,桑蚕的最佳天然食品是桑叶。桑树和桑蚕全身都是宝,桑树可以用于造纸,还可入药;所结桑椹,营养丰富,春夏之交,那红得发黑的桑椹,酸酸甜甜,吃得满嘴满手都呈紫色了。蚕宝宝就更不用说了,蚕丝被誉为“天然纤维”,就连蚕沙(蚕幼虫的干燥粪便)也是宝,装成枕芯,具有清凉安眠的作用。

c141648

因为桑蚕从蚕卵孵化到羽化成蛾的一次生命周期比较短(大概四、五十天时间),清洁、易饲养,而我们又地处江南,社区周围总能找到几株大大小小的桑树,所以,这几年,每到春天,我家都会养上几条蚕宝宝。大约六、七年前,我家养的蚕宝宝因为吃了带农药的桑叶而夭折,所以,我不得不在自家阳台的大花盆里扦插了一根桑树枝,栽桑养蚕。

不过有朋友告诉我,“前不栽桑,后不栽柳”,“桑”同“丧”谐音,不吉利。这个说法,让我有些不解,这与我所了解的中国蚕桑文化内涵大相径庭。因为在我的印象里,中国古人对桑树、蚕神是非常崇拜的。

据专家考证,在上古时代,中国人就已掌握了栽桑养蚕、缫丝织绸的技术,蚕桑文化的源头可追溯到六、七千年以前。现今比较广泛流传的蚕神传说主要有两个版本,一是“嫘祖始蚕”,如:宋朝罗泌的《路史•后记五》中记载:“黄帝元妃西陵氏,曰嫘祖。以其始蚕,故又祀先蚕。”二是,“马头娘”神话,如:记载于东晋初年史学家干宝的《搜神记》中的《马皮蚕女》故事。在这则故事中,确实提到了:“因名其树曰‘桑’。桑者,丧也。由斯百姓竞种之,今世所养是也。言桑蚕者,是古蚕之余类也。”,但我认为那是因为马和女子化为蚕后,所结蚕茧个大丝多,饲养这个品种的蚕收获颇丰,人们为了纪念她,才奉女子为民间蚕神“马头娘”,为树取名“桑”,其中绝无不吉利之意。

c17

礼,是礼仪,礼节,礼制;礼的核心是爱,爱的基础是尊重。(《区文伟文集:浅谈文化》p30)祀先蚕,是古代中国吉礼的一种。据《后汉书﹒礼仪上》记载:“(仲春之月)是月,皇后帅公卿诸侯夫人蚕。祠先蚕,礼以少牢。”意思是说,每年农历二月,皇后率妃嫔举行亲蚕礼,后妃亲自采桑以劝蚕事。又如,此篇章中的干宝《周礼》注曰:“古之王者贵为天子,富有四海,而必私置藉田,盖其义有三焉。一曰以奉宗庙亲致其孝也,二曰以训于百姓在勤,勤则不匮也,三曰闻之子孙躬知稼穑之艰难无逸也。”我认为,在中国古代,无论是天子亲耕,还是后妃亲蚕,其意义皆是举隆礼以率教,教民顺天道、天时休养生息,所谓天道酬勤是也。

古籍中与桑有关的记载就更多了。《孟子•梁惠王上》曰:“五亩之宅,树之以桑,五十者可以衣帛矣。”又如,《诗•小雅•小弁》:“维桑与梓,必恭敬止。”故后人多以桑梓指代故乡或乡亲父老。有学者撰文,《诗经》中描写的最多的树木是桑树。桑树在古人的心中是神圣的。在我听到的与桑有关的传说中,最令人景仰的当属“汤祷桑林”的故事了。如:《吕氏春秋•顺民》中记载,“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。天大旱,五年不收,汤乃以身祷于桑林,曰:‘余一人有罪,无及万夫。万夫有罪,在余一人。无以一人之不敏,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。’于是翦其发,枥其手,以身为牺牲,用祈福于上帝。民乃甚说,雨乃大至。则汤达乎鬼神之化、人事之传也。”

在这些圣人主政时期,都是以自身的高尚品德垂范于民,以礼乐教化为主,以刑政手段为辅(有时甚至不使用刑律,牢狱中没有犯人),使黎民百姓都以“尊道崇德”为荣,同心合力地创造和谐安乐、丰衣足食的生活。……不管遇到什么问题,都首先从深深自责之中来开始解决问题,这种责无旁贷的极其高尚的自我问责精神,当然可以成就最伟大的事业了。(《区文伟文集:浅谈文化》p57)

在了解中国蚕桑文化的过程中,我从典籍文献中读到的是顺应天道、品德至上,是至诚、省躬,是对人类、对大自然的尊重与热爱。尊道崇德,诚忠孝悌,自我问责是中华先祖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宝贵文化财富。倒是“不吉利”之说,我没有找到出处。何为中国古文化精华?“以顺应天道为根基,以品德至上为灵魂,是中国古文化最重要、最辉煌的精髓。”(《区文伟文集:浅谈文化》p16)所以,劝君莫再自以为是地将自己遭遇的所谓的不吉利的根源强加给他人、他物身上,尊道崇德,自我问责是早已被中国古人印证的趋吉避凶的法宝。

c41616

在此,我还要多多奉劝一句:“采摘桑叶勿伤大树!”时下,有些学校的科学课上给学生们发幼蚕,要求学生们观察蚕的蜕变过程。我就见过家长带着孩子的不文明采摘行为。我所在的社区周围的几株高大的桑树,最接近地面的树枝桠有的被折断,有的已枯死,春季到来却无法再长出新芽。这显然是被人为的野蛮采摘所致。据资料介绍,从西周到春秋时期主要养一化性蚕(春蚕),而禁养夏蚕(原蚕),一年只养一茬,以免桑叶采伐过度而残桑。古今相较,对大自然的尊重态度发生如此大的差异,难道不值得我们好好反思吗?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再本末倒置、顾此失彼了。

c561f

为什么中国的古人总是主张人们从小接受心灵修养的教育与修为呢?就是为了让人们从小学会多一些善良、正义的素质,少一些功利主义的恶行;学会对自己负责,对别人负责,乃至对大自然负责的做人态度,以利于人类社会能够健康、协调、和谐地共存。(《区文伟文集:浅谈文化》p175)

注:图片来源网络


55d7f70bc19f5

 长按指纹“识别二维码”关注浅谈文化微信
浅谈见不浅,传承中华情!
26/03 浅谈文化 正心修身 留言